通勤路上,有人扫开共享单车,有人接收精准推送的新闻,有人在绿波路段快速行进—— 这些习以为常的数字瞬间,背后藏着无数科技创业者的努力。每日互动创始人方毅,就是其中一位 “隐形的生活改造者”。 作为中青企协副会长、数字经济专委会(筹)牵头人,他带着数据智能的技术积累,在中青企协的平台上碰撞出“数实结合” 的火花,让冰冷的代码变成温暖的日常服务。在【追光者:青企四十年企业家系列专题访谈】中,这位被协会伙伴称作 “老班长” 的创业者,剖开了科技与生活、个体与平台之间的深层联结。 在协会的“跨界圈”里, 找到科技落地的“钥匙” 每日互动以数智技术为核心,在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积累了深厚实力。在中青企协组织的跨界交流活动中,方毅与多位制造业企业家深入交流,这些深耕实体产业的实践者们分享的行业痛点,让他看到了数据智能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广阔空间。 在他看来,协会就像一个“跨界连接器”,把数据、制造、农业等不同领域的青年企业家拉到一起。“你在自己的行业里待久了,会觉得自己的技术很厉害,但跨出去一看,原来还有这么多可以落地的场景。这些场景,最终都指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。” 数字经济的“生态观”: 让科技像水一样融入日常 “未来,我想让数字经济像水一样,流进千行百业的日常里 —— 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名词,是能接住普通人生活里那些‘小紧要’的实在帮手。” 访谈接近尾声时,方毅聊起自己牵头的中青企协数字经济专委会(筹),话里满是对技术落地的“执念”,而这份“执念”,早已藏在每日互动实打实的项目里。 在他看来,“每日生活科技改变” 从不是口号,而是每日互动团队日复一日的 “解题”。 早在2015年,每日互动就与成都高新减灾所展开深度合作,共同积极探索科学的地震预警方式。每日互动通过精准推送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,不仅让预警信息打破传统传播的壁垒,更快更准地传播到受灾地区人群,更为地震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撑。2013年,每日互动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合作研发了“地震速报"APP。当地震被监测到时,该 APP 通过每日互动的技术,能为震区居民实时推送地震消息。2017年,每日互动也联合众多互联网领先 APP 一齐发力,让地震预警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力量服务更多有需要的用户。 截至 2025年6月,每日互动“数智绿波” 方案已在浙江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北等30多个地区落地,共建设数智绿波带765条,总公里数达1538千米,协调路口超 4100个,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超 20%。以前司机师傅过路口总怕红灯等一串,现在顺着绿波走,一路通畅,这就是数据帮大家省出的“日常小幸福”。 “除了守护日常出行和应急安全,最近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大家身边的健康隐患 —— 专门研究脑卒中,也就是常说的中风。” 方毅的语气里多了几分凝重,“中风的黄金救治窗口特别短,必须在 4 小时内送到医院才有效,但现在全国只有 4.7% 的患者能赶在这个时间里就医,剩下 95% 的人送过去时,往往已经来不及了。” 为了打破这个困境,他和团队开始用大数据技术寻找“突破口”—— 通过模型分析筛选出高风险人群。“我们想搞清楚,哪些人明年可能面临中风风险。现在已经有了初步成果:能精准定位出 5% 的高风险人群,而这部分人里,覆盖了次年50% 会发生中风的人群。” 在他看来,这 5% 就是 “救命的关键切口”:“只要联动政府或社会力量重点干预这部分人 —— 教他们认识‘手脚发麻’这样的预警信号,跟他们说‘出现症状半小时内必须马上去医院’,再给他们开通就医绿色通道,就能把很多原本会错过救治的人从‘来不及’里拉回来,保住更多人的健康和生活。” 采访最后,方毅为中青企协 40 周年送上祝福:“四十知天命,但对中青企协来说,这只是开始。未来,希望我们能一起,让更多科技的‘光’,照进每个人的日常里。” 而这份“光”,或许就藏在明天清晨你扫码的共享单车里,藏在老人拿到的 “一键呼叫” 药品里,藏在农民田埂上的墒情数据里 —— 藏在每一个被科技温柔改变的日常瞬间里。 后记 在【追光者:青企四十年企业家系列专题访谈】的镜头里,方毅说得最多的,是科技改变每日生活。对他而言,科技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,而是能走进生活肌理的温度。而中青企协 40 年的坚守,正是为这样的 “追光者” 搭建了一片土壤 —— 让跨界的火花在这里碰撞,让科技的种子在这里发芽,最终长成改变日常的力量。